本科专业

首页  >  招生就业  >  本科专业 首页

大类招生专业所含具体专业名称


序号

大类名称

所含具体专业

授予学位

专业代码

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工学学士

080714T

2

应用物理

应用物理

理学学士

07020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080714T

专业历史沿革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前身为创办于1993年的光电子技术专业,1998年更名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03年建设了融合光电和电磁方向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20年获批四川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专业介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强调理工融合,既有理科的理论深度,又有工科专业所具有的很强的应用能力。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与电子信息学科基础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受到系统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训练,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后劲足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专业代码:080714T

专业名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专业定位

本专业结合新工科建设的发展思路,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和光电、电磁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理工融合型复合人才

专业特色

1)具有显著的理工融合特点。

依托物理学一级学科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结合了理科重基础、工科重实践的特点,具有显著的理工融合特色。

2)服务于交通强国战略及新基建建设,促进轨道交通及基础建设高质量发展。

以光电、电磁为特色方向。光电方向服务于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战略和新基建中的智慧轨道交通构建;电磁方向服务于新基建的5G通信、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领域,以及国防工程领域。

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道德和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物理学基础;系统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掌握本专业专门知识与技能;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较强的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能在电磁和光电检测、光电子技术、无线电物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电子信息获取与传输相关科学技术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研究、教学、设计、开发、制造、应用以及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部分毕业生适合在相关学科领域进一步深造。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电路分析、模拟/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理论与技术、天线原理与设计传感器技术半导体物理、光电子学、固体物理、微波理论与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

就业方向

毕业生适合从事无线通信领域的射频、电波传播方面的研究、设计、工程技术支持、产品营销、技术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工作。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就业去向包括华为、中兴、中国移动、联通、中国电信等与无线通讯、无线物联等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本科生主要从事技术支持与产品营销)。毕业班每年约15%的保研率,7%的优秀学生保研到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学校。

教学设施

依托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持续建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平台,建设三个光电基础实验室、一个电磁基础实验室和一个电工电子实验室。可用于该专业的教学实验设备约400(台/套),总价值约700万元。开设了包括智能检测创新专题实验和微波创新专题实验在内的6个实验课程。三个科研实验室也通过项目导向课程向本科教学开放。依托基础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资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子积极参与各项赛事,2021年度,在各项学科竞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3项、国家二等奖7项、国家三等奖19项、省一等奖9项、省二等奖9项、省三等奖13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持续建设实习实践基地,主要实习基地包括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1研究所、四川绵阳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光驰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主导科技有限公司、九洲集团等科研院所和企业。

国际化情况

本专业学生可以参加中法4+4美国加拿大等国的“2+2”项目等国际化项目。

【本科生就业和升学情况】

根据北京新锦成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占比40.3%,民营企业占比41.2%, 三资企业占比18.5%。本专业就业领域比较广泛,代表企业有高新科技公司(如武汉光迅、海康威视、三星环新动力电池、杭州华三通信等)和国企(如一汽轿车、中国移动、中车集团、中电集团、铁路设计研究院、中核北方燃料元件公司等)。

本专业学生学习氛围浓厚,平均考研率超过80%2021国(境)内升学率达到50.54%,位列全校第一。升学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


应用物理学专业介绍

【专业定位】基于国家交通强国和能源发展战略,依托百年交大的深厚底蕴,打造西部示范、全国一流的应用物理学专业,为轨道交通智能检测和先进能源等领域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

【专业优势】

西南交通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在全国260多所开设该专业高校中排名第38位,评级为B+(2022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数据)。

应用物理系现有教职工39人,其中教授(研究员)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8人,讲师(助理研究员)11人,助理工程师1人。45岁以下教师27人,100%具有博士学位。本系有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各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成都市优秀女性人才1人,校“雏鹰学者”6人。教师队伍结构已形成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学术水平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近年来,应用物理学专业持续深化教学改革,以“科研育人”为抓手,形成了多层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基础学科“物理拔尖学生培养试验班”,并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钱三强”班、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共建“聚变菁英班”,为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实践平台,实现科教融合、联合育人。相关科研院所与本专业共建课程达到6门,提供“科创计划项目”共计18项。经过几年的培养,“钱三强”班共有毕业生147人,其中出国或进入各类科研院所继续深造的有105人,21人现已入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单位。2018-2020年,吸引学生参与高质量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各科研院所“科创计划项目”等科创项目共122项,学生覆盖率达到100%;学生获全国性学科竞赛奖项达到50项。依托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开展以项目为导向的专业课教学,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该课程和大一新生研讨课、大二“SRTP”科创训练、大三“科研见习”、大四毕业设计四大模块有机地串联起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持续的教学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效,近三年来,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9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打造“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个性化多层次物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获得西南交通大学2020年教学成果一等奖。“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五位一体”应用物理本科毕设论文质量保障体系”获得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教学成果三等奖,同时参与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数学物理方法》、《材料物理》入选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

【专业剖析】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思想素质高、政治觉悟强、厚基础、宽视野、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本专业强调学生的数理基础,注重理工融合,发展学生个性化科研实践与实验技能,突出理论学习和科研实践过程中的创新素质与能力提升,致力于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基础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育国家社会所需的物理学及相关领域的创新型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力学、光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理论力学、数学物理方法等课程。

培养模式:以“科研育人”为抓手,形成了多层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基础学科“物理拔尖学生培养试验班”,并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钱三强”班、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共建“聚变菁英班”,为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实践平台,实现科教融合、联合育人。

学制:四年

学位:理学学士

【教学设施】

依托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了先进的物理专业实验室,开设有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和应用物理专业实验。可用于该专业的教学实验设备近400(台/套),总价值约800万元。拥有磁约束等离子体工程和物理研究基地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成四川省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建成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探测高能宇宙线虚拟仿真实验)。实习实践基地包括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及长虹实习基地等科研院所和企业。

【国际化情况】

本专业学生可以参加中法4+4等项目的选择。

有5-7个课题组与30多所国外大学(研究机构)具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本科专业学生从大二开始就可以进入这些课题组来完成科研(工程)实践,并开展与相关领域的国外专家学者的交流学习。

【本科毕业生就业和升学情况】

应用物理学专业培养了半导体器件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树深院士等杰出校友。根据北京新锦成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占比40.3%,民营企业占比41.2%, 三资企业占比18.5%。本专业就业领域比较广泛,代表企业有高新科技公司(如武汉光迅、三星环新动力电池、杭州华三通信等)和国企(如一汽轿车、中国移动、中车集团、中电集团、铁路设计研究院、中核北方燃料元件公司等)。

本专业学生学习氛围浓厚,平均考研率超过80%。2021年升学率达到55%,位列全校第一。升学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